1929年,东北爆发了震动国内外的中东铁路事件。面对苏联红军的进攻,张学良的东北军尽管兵力占优,却在战场上溃不成军,十万大军未能抵挡住苏军的进攻。然而,令人意外的是,尽管苏联在战场上取得了压倒性胜利,斯大林并没有趁机趁火打劫,占领中国东北,更没有向中国索取战后赔偿。
事实上,苏联当时迫切需要一个不冻港作为其远东的出海口,尤其考虑到其寒冷的海岸线。既然这场冲突是由张学良挑起的,那么在战争胜利后,斯大林为何如此克制,几乎没有要求任何补偿呢?这其中的原因,其实涉及到多方博弈与战略考量。
“中东铁路”是指清朝末期沙俄修建的一条铁路干线,全称为中国东方铁路,旨在连接中国东北与外部世界。建成后,沙俄不仅控制了铁路本身,还掌握了铁路沿线的大部分地区。虽然沙俄最终灭亡,继位的苏俄表面上承诺要废除所有在华不平等条约,但由于中东路的战略与经济价值,它的态度却一直是拖延。
展开剩余80%1927年,蒋介石主导的国民政府发布《对苏绝交决议》,全面切断与苏联的外交关系。这一举措标志着蒋的反共政策愈发激烈,并对苏联产生强烈敌视。不过,时任苏联领导人的斯大林由于正忙于“一五计划”的筹备,暂时没有对国民政府的决议作出过多反应。由于苏联与国民政府控制的区域并未接壤,且在当时的背景下,斯大林并不急于介入,反而让蒋介石误以为苏联软弱可欺。
1928年12月,张学良宣布“东北易帜”,正式归顺国民政府,并承诺支持南京的各项政策,其中一项便是修改列强在华的不平等条约。而作为苏联在东北的战略资产,中东铁路自然成为了张学良的焦点。这时,张学良面临着艰难抉择:他知道苏联作为沙俄的继承者,军力强大,贸然出击可能会引发严重后果。
然而,张学良的秘书张国忱却提供了一个激动人心的理由。他告诉张学良,苏联正深陷大饥荒,民众疾苦,欧美列强对其敌视,局势动荡,因此这正是收复中东铁路的最佳时机。张国忱的话并非空穴来风,实际上,许多流亡的白军将领为东北军提供了详细的情报支持,特别是在苏俄内战后的动荡局势下,东北军的情报网络相当敏感。
尽管张学良内心有些怀疑,但最终他决定采取行动。1928年12月,张学良首先派兵占领了苏联管理的中东铁路电报局和哈尔滨电话局,尽管苏联提出抗议,但没有采取实质性反制措施。接着,张学良再次要求苏联让步,要求部分管理权利的移交,结果苏联竟然同意,六个中东铁路管理部门的权力交给了张学良。这一系列胜利令张学良更加确信苏联的软弱。
1929年5月,张学良做出了决断,决定以武力收回中东铁路。在行动前,他特意前往南京与蒋介石面谈,毕竟东北军已经名义上属于国民政府。蒋介石的反应出乎他的意料,蒋不仅表示强烈支持,还在谈话中承诺:“一旦中苏开战,中央将派遣10万兵力,资助几百万银元。”有了这份支持,张学良毫不犹豫地下达了动员令,十多万东北军随即出征。
然而,战争的结果却令所有人都未曾预料。尽管东北军兵力强大,苏联的远东军队却展现出异常的战斗力,东北军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几乎毫无胜绩。即便蒋介石发誓支持,实际上国民政府并未提供实质性的援助。到1929年11月,东北军已损失惨重,苏军却伤亡较少。张学良这时终于意识到,苏联并非如他所想的那样软弱,而是远比自己军队更为强悍。
战况的失败迫使张学良开始寻求和谈。1929年12月3日,他派遣蔡运升与苏联代表进行谈判,最终签订了《中苏伯力会议议定书》。这一协议一经公布,蒋介石大为震怒,立即声明不承认这份协议,认为张学良无权与苏联谈判。然而,尽管南京政府发表了声明,张学良在东北的地位依然不容忽视,奉系军队依然支持他。
令人费解的是,尽管苏联在战场上占据了绝对优势,张学良的失败本应带来割地赔款等后果,但苏联仅仅恢复了对中东铁路的控制权,并未继续推进东北的侵占,更未要求割地或赔款。斯大林,这位“钢铁之人”,为何在如此有利的情况下没有进一步获利呢?
要解答这个问题,必须从东北亚的复杂局势入手。历史上,沙俄一直是东北的主要外国势力,但随着甲午战争后日本崛起为新的竞争者,俄罗斯在东北的影响力受到挑战。日俄战争后,虽然沙俄战败,但其对东北的野心并未消失。即使沙俄在1917年灭亡,苏联依旧虎视眈眈。
然而,苏联之所以没有继续进攻东北,根本原因在于其真正的对手并非张学良,而是日本和西方列强。中东铁路事件本身就是张学良主动挑起的,东北军的失败正暴露了苏联的准备充分,而蒋介石则始终未真正投入支持。更重要的是,蒋介石从未打算让张学良在东北占据绝对优势,他更希望通过这场冲突削弱东北军的力量。
在这一复杂的国际博弈中,苏联最终选择了克制。虽然继续占领东北不难,但斯大林深知,与日本的冲突以及与英美的对抗将带来不可预知的风险。最终,苏联选择了止步,确保了自己在远东的战略利益,同时避免了与其他大国的直接冲突。
这场中东铁路事件,最终成为了一场没有赢家的博弈。张学良的失败,蒋介石的旁观,以及苏联的克制,都揭示了东北亚复杂的地缘政治博弈,尤其是各大势力如何在这片关键土地上角力与妥协。
发布于:天津市实盘杠杆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