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编辑:麒阁史观
本文内容均有可靠来源,详见文章结尾。
马英九一直以来积极推动两岸之间的文化交流,然而在国家统一问题上,始终未见实际进展。尽管他长期倡导和平与合作,但在两岸统一的议题上,似乎总是停滞不前。2023年6月26日,马英九在他的第四次大陆之行中再次提到两岸统一的话题。他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,称“两岸要和平民主统一”。在这句话中,“和平”意味着不使用武力,“民主”则指的是要尊重民众的意愿。
展开剩余81%这里的“民众”显然指的是台湾的民众,因为台湾民众的意见对于统一至关重要。众所周知,大陆的许多人对于台湾归属问题有着强烈的期待与愿景。然而,马英九的这种表态却遭到大陆方面的强烈反驳,尤其是国台办的回应,立刻揭示了他在统一问题上的立场和前提条件。
6月29日,马英九在敦煌研究院举办的两岸活动中,谈及“同文同种”的中华文化时表示,文化基因已经深植台湾人的DNA之中。可以看出,马英九的“两岸一家亲”理念已经深入骨髓,成为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。然而,他的言辞一转,提出“两岸要和平民主统一”的观点时,露出了他的真实想法。这一言论的含义变得更加明确:“和平”,即不希望大陆采取武力手段;“民主”,即大陆必须尊重台湾民众的意愿。在马英九的言论中,既表达了对统一的支持,也悄然附上了两个条件:首先必须避免使用武力,其次必须充分尊重台湾民众的选择。
这一番话立即引发了广泛的讨论,尤其是“尊重台湾民众的意愿”这一表述,直接被解读为:如果台湾民众通过投票反对统一,那么两岸便无法统一。如此一来,台湾的两千三百万人将成为决定统一与否的唯一决策者,而大陆十四亿人的统一愿望则被完全忽略。这无疑让许多人感到困惑,尤其是在两岸关系复杂的背景下,这样的言论似乎让统一的进程更加扑朔迷离。
马英九多年前提出的“新三不”政策,虽不排斥统一,但也不积极推动统一。看似避免了过激言辞,实则维持现状,始终未能向前迈进。这种策略表面上似乎达到了两岸关系的平衡,但事实上,很多大陆民众却认为这种做法只是停滞不前,无法实现两岸统一的最终目标。
“和而不统”的思维,就是既享受大陆提供的经济利益,又在政治层面避免触及统一问题。两岸经济合作中,大陆通过ECFA让台湾产品享受零关税,台湾从中获得了大量经济红利;福建的“两岸融合示范区”为台湾同胞提供了诸多便利。然而,一谈到统一问题,台湾方面却总是以“现状”为由,要求将统一问题推迟。这种做法显然反映了许多台湾人的机会主义心理,希望在大陆和美国两大强国之间游走,左右逢源。
面对马英九的言论,大陆方面立即作出回应。国台办主任宋涛在回应中强调,国家统一必须由全体中国人共同决定,而非单纯依赖岛内的民众选择。宋涛的话简洁而有力,表达了中国政府一贯的立场:台湾问题是两岸全体中国人的问题,台湾的未来应由两岸人民共同书写,而非单方面决定。他进一步指出,这并不是要压制台湾民众的声音,而是要将他们的选择融入到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。台湾问题不是一道只有台湾人才能回答的单选题,而是一张需要全体中国人共同作答的答卷。
马英九对台湾的现状有着清晰的认识,他知道台湾目前在能源、芯片原料、农产品等方面都高度依赖大陆。一旦爆发冲突,双方的力量悬殊将使台湾处于极度不利的位置。因此,他一直强调“和平”,并公开批评美国对台军售,认为这是在“火上浇油”。他还批评赖清德政府过于依赖美国谋求台独,拿台湾的未来做赌注。在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过程中,马英九提出“金厦生活圈”,让台胞享受大陆医保,这也是他希望通过民生议题来缓解岛内的对立情绪。这些言行表明,尽管他在表面上看似谨慎,但内心深处,他仍然渴望两岸统一。
不过,马英九对于台湾未来的看法与大陆的统一理念有着显著差距。大陆已经进入了全面复兴的阶段,经济、科技、文化等领域的成就让世界瞩目。随着大陆综合国力的提升,台湾民众对统一的愿景也在不断增强,越来越多的台湾人选择来大陆发展,亲身感受到了大陆的发展机遇和广阔前景,越来越多的人渴望两岸尽早实现统一。相较之下,赖清德等台独分子的行径,不仅将台湾推向了更加危险的境地,也在背后为外部势力的反华行动提供了可乘之机。最终,他们将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。
总的来说,马英九所提的“和平民主统一”,虽然看似在兼顾和平与民意,实则忽视了一个根本问题——台岛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问题,是中国实现完全统一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。台湾民众的意愿固然重要,但绝不能将其置于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实现国家统一的意志之上。
发布于:天津市实盘杠杆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