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家要求企业去产能,但真的去化了吗?
近日,上市猪企陆续公布7月生猪销量:温氏出栏量同比增长36.22%,大北农同比增长27%,东瑞股份同比增长82.40%,还有一家猪企增幅高达288%!不过令人意外的是,神农集团7月生猪销量同比下降11.99%,难道真的在“响应号召”吗?
上市猪企7月出栏数据公布
近日,上市猪企纷纷发布7月生猪销售简报,多数企业销量仍呈增长态势。
温氏股份公告显示,2025年7月公司销售生猪316万头,收入48.77亿元,毛猪销售均价14.58元/公斤。其中,生猪销量同比增长36.22%,销售收入同比下降8.72%,毛猪价格同比下降23.06%。销量增长主要源于公司前期投苗增加及外卖仔猪的影响。
大北农公告显示,7月公司控股及参股公司合计销售生猪59.39万头,1-7月累计销售442.86万头,同比分别增长27.50%和33.64%;大北农表示,7月生猪销量同比增长主要得益于产能逐步释放。
销量增长的同时,大北农7月销售收入达9.84亿元,1-7月累计73.65亿元;公司控股及参股公司商品肥猪当月均价为14.43元/公斤,最新养猪成本为12.9元/公斤,保持着良好盈利状态。
牧原股份公告显示,2025年7月公司销售商品猪635.5万头,同比变动13.02%(其中向全资子公司牧原肉食品有限公司及其子公司合计销售237.7万头);商品猪销售均价14.30元/公斤,销售收入116.39亿元。
东瑞股份公告显示,7月公司销售生猪12.02万头,同比增长82.40%,销售收入1.70亿元,环比上升2.39%;商品猪销售均价16.18元/公斤,环比上升3.95%。
正虹科技公告显示,7月公司销售生猪1.63万头,销售收入2602.01万元,环比分别减少38.65%、37.08%,同比则分别增长288.69%、148.12%。2025年1-7月,正虹科技累计销售生猪7.93万头,累计销售收入约1.09亿元,销量同比增长93.17%,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8.06%。
不过,从已公布数据来看,有两家猪企销量同比下降。
神农集团公告显示,7月销售生猪17.47万头,同比下降11.99%,其中商品猪销售16.75万头,销售收入3.27亿元。1-7月累计销售生猪171.42万头,同比增长32.79%,其中商品猪144.58万头,仔猪23.75万头,累计销售收入28.31亿元。
实际上,神农集团今年此前一直保持稳步增长,7月却突然由增转降,令人疑惑。此前其已停决定增项目,外界由此猜测其增长步伐或放缓。
金新农公告显示,7月生猪销量7.94万头,同比下降14.62%,销售收入9673.09万元,商品猪销售均价14.98元/公斤。
金新农销量下降,一方面源于猪价压力:2025年7月全国生猪出场价同比下跌约15%,而其2025年一季度生猪养殖成本为14.15元/公斤,在当前猪价下压力不小;另一方面是战略调整:金新农2024年8月披露的投资者关系记录显示,其战略重心已从规模扩张转向成本控制,计划通过“满栏满线生产”和精细化管理降低养殖成本。
各猪企的出栏分化也体现出一大准则,要想企业减产,只能在猪价压力下才能快速兑现。
猪业去产能,任重道远
从各猪企出栏变化来看,养猪业去产能仍“任重道远”。
7月24日,农业农村部牵头召开生猪高质量发展座谈会,在产业层面提出削减能繁母猪数量、降低生猪出栏体重、管控二次育肥等多项调控措施。这些举措备受认可,但也引发疑问——究竟该由谁来调节产能?这些举措又该如何落地?
目前业内普遍认为,母猪减产的重任应落在集团猪企肩上,不仅因其具备庞大产能,也因其更易响应号召。从当前情况看,牧原、新希望等头部企业已明确表态,将以实际行动落实减母猪任务。
但从生猪供应总量来看,可能面临两个问题:
一是“大猪企减产不减量”:大型猪企虽调减部分母猪产能以“响应号召”,但通过提升PSY等生产水平,最终生猪出栏量反而增加。毕竟企业要发展,这种情况极有可能出现。
二是“更多猪场逆势增产”:行业内除十几家大型猪企外,还有大量中大型猪场及中小养殖户,其是否会积极响应政策、主动降低母猪存栏量,仍存疑问。事实上,随着大型猪企逐步减产,部分猪场甚至可能在种猪价格偏低时增加存栏,这在一定程度上或推高母猪存栏量。
实盘杠杆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